阔别母校多年,相思之愁与日俱增。在梦中经常梦到在母校度过的美好时光,期盼着能够再回母校,让她用温柔的手爱抚自己的沧桑痕迹。政治系74级同学纪念毕业30周年聚会终于给了我们这个难得的机会,让我们重温母校的丝丝温暖。
时光飞逝,斗转星移。恍然间,我们毕业已30年了。大家能回来参加聚会,体现了我们的母校情、朋友情。毕业30年中,前20年,大家为工作、生计奔波,同学之间很少联络。只是到了近10年,条件改善了,才逐步恢复联系,时常小聚。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,尝过了30年的酸甜苦辣,也收获了30年的辛苦耕耘。今天,我们再次欢聚一堂,品味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学生活,畅谈终生难忘的师生情谊,交流30来年拼搏的心得体会,这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值得珍惜的机会。参加这次聚会,我们感慨万分。
三十前我们是幸运儿,上大学这一福音的传来改变了我们的命运。我们74级122个同学,是在特殊的年代(文革后期),以特殊的身份(工农兵学员),从八桂的工厂、农村,壮乡苗寨,来到特殊的学府(广西民族学院)学习的。说我们幸运,一是与当时千千万万个同龄人相比我们是佼佼者。在那空前浩劫的“文革”时期,正值芳华的我们失去了专心读书的好时光。而从1971年起,“推荐”上大学成了当时高校恢复招生的方式。我们赶上了机会,有幸成为其中一员,这是我们的福气。我们不仅能上了大学,更喜人的是能上了好的大学,这又是我们人生旅程的又一次重大转折点。广西民族学院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摇篮。美丽清澈的相思湖,种类繁多的树木,清新怡人的空气,一年四季,鸟语花香,就连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11月24日来校视察时也不禁称赞说这里是个读书的好地方。我们能在这里学习,也是我们的福气。所谓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正是有了母校众多名师的辛勤教诲,并在他们的循循善诱下,我们才得以成材。还记得,那时给我们任课的几十位老师中,有相当部分是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著名高校的高才生。他们为了民族的高教事业,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,来到我们学校工作。老师们带领我们学马列理论,作社会调查,不仅给我们传授知识,还像兄长一样,和我们促膝谈心,给我们释疑解惑。我们感谢母校交给了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,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,给予我们成熟与坚定!
三十载辛勤耕耘,我们收获累累硕果。从1977年7月毕业至今正好30年。这30年,是同学们自强不息、勤奋工作、奉献社会的30年,是同学们回报母校、实现自我价值的30年,更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多姿多彩的30年,它成为我们这一生中最重要最多彩的历程。大多数同学都在平凡的岗位上,努力工作,默默奉献,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,其中一部分人成为知名的专家、学者和相关领域的骨干,还有的成为地方、部门的各级领导。大家为民族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,也为学校赢得了赞誉。
我们毕业后的三十年,母校焕然一新,灿放出熠熠光辉,持续、快速地发展道路让母校越走越远,越走越广。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,经过各族师生的艰苦努力,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,目前在校生已达16000人;办学层次不断提高,除了本科,还有硕研,并且正准备申博;办学条件不断改善,老校区改建,新校区动土;对外交流日趋活跃,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高等院校、教育、科研等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;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,有一批国家本科人才培养基地、重点研究基地和自治区重点学科,办学特色由民族性发展为民族性、地方性和国际性; 2006年2月14日,教育部正式批准母校更名为“广西民族大学”,学校的发展更是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。这些骄人的成绩让作为母校孩子的我们倍感自豪,昨天我们以母校为荣,今天我们仍以母校为荣。在相思湖这一泓绿潭的滋润下,在母校全体师生的齐心努力下,我们相信母校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与进步,在现有的高度上更上一层楼,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自我民族特色的育人名校。